很多人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:为什么婚内的性会这么少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难道是我们已经对性厌倦,或者已经对枯燥的性生活感到乏味了吗?下面,就来听听性专家潘绥铭对此的看法。
提问:潘绥铭教授,我们注意到您已发表的部分调查报告,其中提到不少“婚内为什么无性”的问题。难道真有很多无性的婚姻吗?
潘绥铭:我在调查报告中所提的“无性”,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并不是说一个婚姻自始至终“无性”,这是指一个数据范围。比如,我们在调查中发现,20-64岁的中国人当中,有28.9%的人每个月的性生活不到1次,我就可以说他们的婚姻属于无性。当然,如果将数据范围放宽一些,变成两个月,那么属于无性婚姻的人数比例就会减少。再比如,我们调查到占6.2%的人最近一年内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,我们就更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婚姻是无性的,但是,却不能说他们在婚姻内从来都没有过性生活。
提问:近年来报刊上有不少诸如“无性婚姻的烦恼”之类的纪实故事,看来您所讲的却是另外一种定义。那么,您为什么要强调“婚内无性”这个说法呢?
潘绥铭:其实这只是一个用词的问题。也许用“婚内的性为什么会这么少”更明白一些。在制定和通过2001年《婚姻法》的过程中,一直有一种声音在呼吁:中国的各种非婚性关系已经严重到非惩治不可了。可人们是否想过:空有婚姻之名,却无性生活之实的人又有多少呢?这些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《婚姻法》的关注、调节与帮助吗?立法者为什么一定要把《婚姻法》搞成“杀手”,而不是“医生”?
提问:你的调查有这样的结论。
潘绥铭:生活在大城市(直辖市与省会)里的人们,性生活是最少的,与农村人口相差无几;而县城和县级市里的人们,性生活却是最多的,比大城市的人们高出将近10分之多。
提问: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潘绥铭:我们推测,大城市里的生存压力过大,使得人们投入性生活的兴趣、动力和精力都不知不觉地减少了;而县城里的日常生活却相对安逸舒适,性生活多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提问:就您看来,导致婚内“无性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?
潘绥铭:可以说有两方面,婚内的无爱与性方面的无知。比如,我们在调查中把“体贴”作为相爱的一个指标,结果则是,如果一个人觉得伴侣对自己非常体贴,那么他们之间的性生活就是最多的,达到62分。体贴的程度越低,性生活就越少,降到58分和49分。如果完全没有体贴了,那么性生活频率就坠落到最低点(35分),降低了足足27分之多。又例如性知识方面,我们调查了人们的5种性生活的具体方式,那些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,只是采用一种方式,可是那些每个星期过3-6次性生活的人,却经常采用3种方式。
提问:爱情对性有多么重要?
潘绥铭:调查结果表明,爱情的确是“非常重要”。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,这一点体现为性生活的频率。如果双方已经谁也不爱谁了,那么他们之间的性生活频率就会减少18分之多,到达谷底(44分)。如果双方仍然相爱,那么他们的性生活就会多许多,达到59分。
提问:经济因素影响性的多少?
潘绥铭:男人越富有,他的性生活次数也就越多;越贫穷,性生活就越少。上次性生活发生在一周之内的男人,恰恰是那些收入平均最高的人;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内的男人,平均收入低四分之一左右;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男人,收入再低五分之一左右;而那些发生在一年之内或者一年之前的男人的收入,则仅仅是高收入者的一半多一点。
提问:如何解释这种现象?
潘绥铭:经过数据分析,我们发现,低收入的男性的婚姻中,夫妻的性要求常常不能“同步”,而富有男性的婚姻中,夫妻的性要求差异不大;另外,低收入男子的妻子往往不太懂或完全不懂性知识与技巧,而富有男性的妻子却懂得很多。
提问:看来社会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,包括性爱,性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活动,更是一种“社会活动”。谢谢潘绥铭教授。